close

  兒女都在遠方,79歲的她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食堂解決有孩子從她面前跑過,她會看著人家很久即將到來的中秋,對她來說又是一個冷清的節日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女兒入伍的通知書,老人一直裱好留著 本報記者 孫立國 攝
  一日三餐都在大學食堂解決
  租住的房子里堆滿了物品
  對她來說,想團圓太難了
  張淑芳總會感到疲憊,她說自己心衰得厲害 本組圖片本報記者孫立國攝
  A08版
    8月30日上午,長春市南關區華陽社區二樓, 社區組織了不少居民來學習手工做月餅, 有年輕人帶著孩子, 也有幾個老年人。
    人群中,79歲的張淑芳頭髮花白稀少,佝僂著背,有些拘謹地坐在那兒, 不時問問身邊人怎麼做,有孩子從她面前跑過, 她會看著人家很久。“我就喜歡熱鬧,人多真好。 ”她說。
  一日三餐
    七扭八拐地轉到校區內的第五食堂門口,撩開帘子一看,很多檔口已經打烊,“去四食堂,那兒什麼吃的都有。”
    學做月餅活動結束後,已快過了午餐時間,她拎著黑色小布包,一米五左右的身高,熟練地穿過工大(吉林大學南嶺校區)東門,一路上沒停嘴,語速很快,伴有濃重的山東口音,講她在這個小區里住了幾十年,如今從文昌路搬到磐石路附近。臉色黝黑,法令紋很深,眼仁有些發白,已經有了白內障的癥狀,她說現在看字看不大清。但在這個小區,她熟悉每個角落,差不多在這兒生活了60年。
    七扭八拐地轉到校區內的第五食堂門口,撩開帘子一看,很多檔口已經打烊,“去四食堂,那兒什麼吃的都有。”老人熱絡地領著我們繼續轉,到了四食堂,她堅持要請我們吃飯,自己點了一碗餛飩後,塞給我們100元錢,說讓我們隨便吃,必須由她請客。我們沒有收。
    食堂裡人頭攢動,年輕學生們詫異地看著這個頭髮花白的老人,老人也沒有不自在的感覺。餛飩上來了,她用湯匙舀出幾個讓我們嘗嘗,說自己吃不了,然後眼巴巴地看著我們吃。
    “我多久不開伙了,都在食堂吃,要不就請你們在家吃。我兒女要是在這兒,就領你們去大飯店吃了。”老人反覆念叨著。
    “以前我偶爾也買菜的,有一天買菜時突然暈倒了住了院。”她說,自那以後自己就沒有再開過夥。
  救命布包
    一部手機、心臟急救藥、腦梗急救藥,醫保卡,一瓶自己灌的涼白開水
    老人走到哪兒,都拎著一個小布包,看樣子有點沉,還不讓別人幫著拿。都有啥?老人一樣一樣地翻出來:一部手機、心臟急救藥、腦梗急救藥,醫保卡,一瓶自己灌的涼白開水。“這是醫生告訴我的,我每次住院都自己打車去,醫生看我沒人陪著,就說把這些藥物隨身帶著,以免發生意外。”
    老人最得意的事兒就是飲食變化帶來的身體變化,以前她很胖,接近150斤,肚子大,身體各項指標都很差,發病後醫生建議她吃素,少吃油,她說自己也不大吃油和肉的。病房裡,醫生親眼看著她一頓飯吃掉三個大饅頭,就說她吃得太多了,得吃一個。她說自己會吃不飽。醫生逗她,讓家人把饅頭藏起來,她認真地反駁:“我家就我自己,我自己藏了我都知道啊,這怎麼辦?”結果現在吃得少,吃得素一些,她體重降了10多公斤,脂肪肝都好了,“我要是不瘦下來點,人家來救我,也是不好救的。”
  開門睡覺
    如果不小心發病了,開著門至少留了一線生機。“我呼救人家還能進來,要不還要撬門什麼的耽誤時間。”
    老人現在住的房子是開發商幫忙租的,她之前的房子被開發了。屋裡堆滿了她的物品,客廳里堆著編織袋子、木頭箱子,舊床墊子,老式傢具,還有布包,簡直下不去腳。老人說,東西太多太沉,沒法打包,搬到現在的房子後,連衣服都是實在沒穿的了去農貿市場買的。
    進門後老人隨手打開房門,“不要關,放放風,換換空氣。”不小心關上了門,她特意擠過去打開,“我晚上睡覺都不關門的。”
    不怕有小偷嗎?老人說,自己一個人生活,屋子這麼亂,沒啥值錢的東西,小偷都不會來,但自己一個人,如果不小心發病了,開著門至少留了一線生機。“我呼救人家還能進來,要不還要撬門什麼的耽誤時間。”
    兩室一廳的房間,她選了床比較寬大的一間住,床上的被褥也是新買的,是很便宜的那種白色條紋帶小花的,被子沒疊,捲了一下窩在床邊。她原來的被褥搬家前被淋濕,到現在還沒乾透。“這床被還是我結婚那年買的好棉花,我都不捨得扔。那時候5塊錢一斤的棉花,現在30多塊錢才能買一斤。”她特別心疼那幾套老被子。
    大床和床墊都是房東的,屋裡有一臺老式電視機,她說兒子曾想給她買個液晶的,但是她覺得都一樣,沒必要亂花錢。
  獨居生活
    “我沒辦法找他們(兒女)生活,去了我住哪兒呢?我生病了得花他們多少錢呢!”
    她的老伴原是臺灣人,1962年兩人結婚,先後有了女兒和兒子。1991年後,老伴回臺灣定居,兒子和女兒也相繼去了臺灣。她沒有跟著去,因為她沒有醫保。“那時候我都退休了,我身體不好,總有病,我去了那邊有了病怎麼辦呢!”老人說,她還是不敢過去,兩人一生沒有什麼積蓄,她擔心去了無法生活。
    她開始一個人生活。電話是她瞭解那邊生活的渠道,兒女有時過年會回來看看她,老伴再也沒回來過,連老伴的退休工資,她都是每三個月給他匯去一次。一直到2013年7月,老伴病重的消息傳來,她頭一次去了臺灣,老伴對她說謝謝,謝謝她還能來看他,謝謝她這麼一直給他郵錢,老伴還說兒女過得都不好,指望不上,讓她自己多照顧自己。2013年12月,老伴在臺灣去世了。
    說起一對兒女,老人滿肚子的話,她時而責怪他們不該去臺灣,但更多的時候,她都是在心疼他們,“兒子沒有房子,女兒現在在澳洲陪讀,也沒有自己的房子,我沒辦法找他們生活,去了我住哪兒呢?我生病了得花他們多少錢呢!”
    兒女回來看她,多是在他們合適的時間,無法在春節中秋這樣的節日回來。老人不願意提及節日怎麼過,“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節日生日。”她說,今年虛歲80大壽,女兒曾打電話說自己回不來,想讓同學幫忙給慶祝一下,被老人拒絕了。
  “從來沒有人有耐心聽我講這麼多”
    老人有個小手機,今年華陽社區推廣手機保姆,280網格的網格長朱梓祺很瞭解老人的情況,第一個免費給她裝上了,過年過節的,也經常來看她,知道她一個人在家沒意思,社區有活動就會找她去參加。“小朱是現在對我最好的人了。”老人嘟囔著。
    從中午到下午,她沒喝一口水地說了幾個小時,我都很難插話。她說,和我說了這麼多,心情好受了很多,“從來沒有人有耐心聽我講這麼多”。
    老人有腰間盤突出,走步抬腿很疼,走幾步都要休息下。臨出門,她硬是送我很遠,“謝謝你們犧牲自己的時間陪我說這麼多的話。”
  ■徵集
  中秋快到了無法團圓的老人、兒女請聯繫我們
    中秋將至,像張淑芳這樣的老人一定很多,一個人生活,沒有人陪伴。如果您是這樣的老人,可以給我們撥打電話0431-96618。
    如果您家有老人,但因為工作等原因無法回去看望,也可以撥打我們的熱線0431-96618,看看有什麼好辦法。
    本報記者 李春萍 畢繼紅 胡占山
  (原標題:“我就喜歡熱鬧,人多真好。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y39kyji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